请输入关键词:
 
 
头条新闻
学院要闻
校园速递
专题新闻
图片新闻
媒体聚焦
影像纺服
站点地图
首页 > 专题新闻 > 红帮大讲堂 > 第五十八讲
新闻报道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11
 

学校举行“成长.成才.成功”红帮大讲堂第58讲:《一件军大衣的故事—— 一个伟大时代的精神标识》

5月8日,塔里木大学教授,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王华作客我校“成长.成才.成功”红帮大讲堂第58讲,这位资深的历史学者和兵团文化研究专家,以其丰富的知识和深情的讲述,带领听众走进了一段段兵团人践行“胡杨精神”,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感人历史。

讲座中,他以“一件军大衣”为引子,展开了一段段生动的历史回忆。“这是一件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有着296块补丁的旧军大衣,这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精神标识。这件棉大衣已经有大概70个年头了,它是由军垦老战士胡友才捐赠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可以说在它身上,浓缩了兵团人为了新疆的建设和发展,数十年艰苦创业、屯垦戍边的奋斗历程。”王华通过讲述不同历史时期的兵团人故事,展现了他们如何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为国家边疆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为节省衣服,支持建设,老军垦胡友才的军装补了又补,不知浸了多少汗,染了多少血,片片补丁都在诉说着军垦人的辉煌故事,一辈子也没有舍得把这些破旧的军装扔掉。他把这件军大衣捐献给军垦博物馆,这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纪念。军大衣诉说着军垦人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一片片补丁就是一枚枚军功章。”王华介绍说。

“胡杨精神”,是兵团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代表着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忠诚担当的精神品质,是激励兵团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王华在讲座中强调,这种精神不仅是兵团人的骄傲,更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弘扬。

“他们热爱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70多年来,军垦儿女屯田沙海,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 王华教授为师生讲述着过往。70多年前,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新疆,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赋予屯垦戍边光荣使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红色血脉。此外,还有十万上海知识青年,一同踏上去往新疆的支边路,他们和广大军垦战士携手同心,将青春热血倾洒在戈壁荒漠,用行动铸就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他们的人生脚步、情感起伏,让他们成为永远的上海青年,同时也成为永远的新疆之子。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没有办不成的事。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王华说,兵团精神是凝聚、激励和引领兵团人攻坚克难、团结奋斗、不断开创兵团事业新局面的一面旗帜,是兵团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次讲座,不仅让听众深入了解了兵团人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更激发了大家对“胡杨精神”的敬仰和传承之心。许多听众表示,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更加深入地学习兵团人的优秀品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审:王国海;二审:阮晨;三审:周丹)


 
主办单位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浙ICP备120140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