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帮文化系列丛书《探寻“浙”里的丝绸之旅》发布 浙江之声记者姚昕、通讯员王国海
10月19日,在宁波时尚节非遗文创周活动上,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研究院发布红帮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探寻“浙”里的丝绸之旅》。该著作由教师茅惠伟、徐铮、方舒弘著作,梳理了以浙江为中心,挖掘浙江丝绸文化。据悉,该校文化研究院从2020年起每年发布一本,已推出《红帮发展史纲要》、《宁波传统服饰文化》、《风从海上来——宁波服饰时尚流变》,此次发布的是红帮文化系列丛书第四本书籍。 “作为时尚纺织服装行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又地处宁波,打造校园红帮文化品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我们做这样一套丛书,除了宣传红帮文化,提升红帮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之外,也是为了把校园文化、产业文化、职业文化与地方文化做一个‘最佳结合’的载体,推介给广大教师和学生,供文化通识教育教学使用。”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郑卫东说。
据茅惠伟介绍,丝绸与时尚,是一个跨越历史与物质的永恒话题。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丝绸都代表着高贵、雅致,同时引领着时尚。早在公元前,中国的丝绸就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的罗马,并一度让欧洲贵族为之迷恋。意大利庞贝遗址出土的公元一世纪经典壁画《花神芙罗拉》,花神所穿着的薄如蝉翼的衣衫就是中国丝绸。而浙江素有“丝绸之府”之称。唐代白居易《缭绫》一诗中所吟唱的“缭绫”这种精美的丝织品,正是产自浙江。
“宁波井头山遗址出土了距今8000年前的桑木桨,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7000年前的蚕纹牙雕,这些都揭示了浙江的先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已经学会了栽桑养蚕。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距今4000年前的绢片,同样让我们窥到了浙江丝绸的历史之久。”茅惠伟说,近年来浙江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南宋丝织品发现出自浙江黄岩赵伯澐墓,出土的丝绸服饰是浙江历史上最为集中和顶级的南宋丝织品,让我们领略了南宋古人丰富的服装形制、多样的丝绸纹饰和齐备的丝织品种,堪为浙江从丝绸之源走向丝绸之府的重要见证。正是在南宋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丝绸生产重点南移,以明州(宁波)作为始发港之一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对外交流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浙江沿海的明州(宁波)、温州、台州等地的对外丝绸贸易日渐兴盛,浙江真正成为了“丝绸之府”。
《探寻“浙”里的丝绸之旅》由 “蚕丝之源”、“两宋衣冠”、“丝绸之府”、“染绣名品”四块内容组成,以浙江为中心,充分挖掘浙江丝绸文化。与现有成果偏向专业人士不同,该著作以活泼生动的描述,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双项创新。在内容上,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力求使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在形式上,选配较多图片,结合部分手绘作品,并且在每个章节附上有趣的小贴士,帮助读者更为真切、生动地贴近历史,了解丝绸。书中所附的浙江丝绸游览手绘地图是一大亮点,选取了具有地标意义的浙江各处的丝绸文化遗址、博物馆等,让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寻丝脉、阅古今”,对于浙江的丝绸和丝绸之路元素的传承、传播和变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社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