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瑞璇 记者 张 渺
读小学,动手拆了玩具车,观察齿轮、弹簧的运动,可是一堆零件再也装不回去了; 中考后,选择到职高读机械专业。自己画图、设计、制作了一辆木头玩具车,不仅带来了成就感,还坚定了对动手操作的热爱。
就是凭着这份对“动手操作”的热爱,叶宏武用20多年完成了从职高生到教授的转换。也是凭着自我成长的探索,他把自己成才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中,带出了技术能手。
不久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高级工程师叶宏武,被授予浙江省“师德楷模”称号,并以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牵头人的身份,受邀在浙江省高校新教师培训课上开讲“第一课”。
这一路成长,靠的是运气、还是天赋异禀?随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采访,答案逐渐浮出水面。
叶宏武教授与学生在一项全国性的机器人大赛中。受访者供图。
“我可不是天赋异禀”
从小受当电工的父亲的影响,叶宏武的启蒙书便是各种电器的说明书,而调皮的“拆东拆西”更成为他小时挨骂的主要原因,但也养成了从小爱动手、爱思考的习惯。
手工磨的0.3毫米合金钻头,在铝合金材料上打孔,孔所在位置肉眼看不到,只能“凭力度、凭感觉”。如果钻头在打孔过程中断掉,还会扣工钱,这在普通机械工人眼里是“最难、最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但就是这份工作,硬是成了职高实习生叶宏武在厂里的“拿手好戏”,甚至一天打出别人三天的量。
“我可不是天赋异禀。”叶宏武最后干脆承包了这一工作。他认为成功的秘诀就是“动脑筋、不断地动手实践”。
在很多人看来,这都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在叶宏武看来,道理都懂,但“很少有人真正做到”。
而叶宏武,便是自始至终做到的那个人。
从职高考到专科学校学习时,他与记者聊到一个怎么走向高考考场的故事。
那是1993年春天,正在职高读三年级的叶宏武在工厂实习。当班主任辗转告诉他能够参加高考的消息时,叶宏武实习所在的工厂厂长劝他:“厂里有最先进的机床,你都可以操作学习,何必要去上大学?”
可是,年轻的叶宏武认真地对厂长说道:“操作机床还有很多机会,但读大学的机会就这么一次。”
之后,叶宏武毅然回校准备高考,并在1993秋天顺利入读宁波高等专科学校(现为宁波工程学院——记者注)机械工程专业。虽然当时“不考大学,在企业里也不会差,甚至可能更好”,但他坚定地认为,读大学可以接触到的平台、接触到的人不一样,会让自己今后的发展更加有优势。
上了大学后,叶宏武在一向最拿手的物理上吃了亏,原因是物理与高等数学结合,需要用高等数学去解决物理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叶宏武经常在图书馆阅读区“溜达”,寻找合适的数学解题集,终于,他发现了一本“宝书”。从那以后,叶宏武每天在图书馆开门前20分钟排队,开门时迅速跑到图书馆,找管理员借阅这本数学解题集。
在这样的努力下,叶宏武仅用一年时间,成绩便一跃成为年级前10%。
在浙江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习时,叶宏武作为从“底层动手做上来”的人,最明白的就是“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结合当地生产的轴承寿命短的痛点,研究改进钢球的制造工艺,确定了锥鼓形毛坯的最佳形状。叶宏武说:对于技术的学习,不实践永远都是纸上谈兵。
成为教授后,叶宏武将这一理念贯彻到职业教育中。在他看来,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具有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能够将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做“自信”的自己
“只会做‘嘴上功夫’、不带领同学深入实践的老师肯定对本行业不了解。”叶宏武认为老师需要从头到尾动手实践、真正做到了解所教课程的技术才能够通过言传身教教会学生,只学习书本上的理论是“行不通的”。
对于如何教育学生,叶宏武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他说,新生犹如不会游泳的人一样,光看懂了课本上的游泳技巧,真正放到水里还是会“淹死”,而老师只有在水里和学生边学边游,才能真正教会学生游泳。
对于犯错的学生,叶宏武从不会多加责备。“现在不犯错误的学生,所有的错都会留到社会上去犯。”叶宏武觉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犯错之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校里把所有的错都犯一遍,到社会上就可以少犯一些。”
“就像教小孩走路一样,他一定会摔跤,但不能让他摔得头破血流。”叶宏武认为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关键在于“道路设计”。
当成为教授的叶宏武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学生时,“学生都觉得很神奇”。虽然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升学意愿比较强烈,但叶宏武认为,升学与就业并不冲突。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升学机会,而他“就是那个少数”。
叶宏武认为,他的成长经历带给学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做“自信”的自己。
“高职学生缺少的就是自信。”叶宏武认为高职学生有着“学历自卑”,他们很容易认为自己在学习上比不上本科大学生。为鼓舞学生,叶宏武不仅用亲身经历作为范例,更是和比赛指导团队带领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机器人比赛,取得了三次一等奖的好成绩,学生在比赛中找回了自信。
找回比赛的自信容易,如何让高职院校学生找回人生的自信?
“要想办法,让学生完成超出预期一点点的事。”叶宏武用教小孩唱歌的例子进行举例,他觉得高职学生是被学习成绩搞得没自信的一群人,他们收到的没有表扬,只有批评,而批评让学生不知道能够做什么。
这相当于“唱歌不被认可的小孩”,而叶宏武的任务就是循序渐进,通过阶段性教学带领学生逐个突破唱歌小目标,“在家里唱过10次,就可能敢上小舞台,在小舞台上唱10次就能到大舞台。”这不是“舞台”变大了,而是在叶宏武的教学下,学生的自信增强了。
“想要把学生教好,自己得真正做过”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叶宏武对《机电一体化设计与制作》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原来5天理论学习、5天实践操作改为8天理实一体化课程,带领学生一边拆解自动生产线机床,一边讲解原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快地掌握技术。
学完这门课有什么用?在上每一门课之前,叶宏武都会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同于笼统的、模棱两可的答案,叶宏武会告诉学生学完这1节课之后他们能做什么,学完10节课能做什么,做完的成果是什么。
真正掌握了技术,也拥有了对本专业的绝对自信。叶宏武在与其他教授“大咖”讨论专业学术问题时从不会被高深莫测的专业词汇所吓倒。每当别人用专业术语讲出一个理论时,叶宏武都会将其转化为简单的示例,这些普通人觉得难如登天的难题便在叶宏武手下迎刃而解了。
“只要动手了,做起来就不会那么难,不做看着当然是很难的。”叶宏武认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道路也需如此,从课堂到实践,需要彻底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书中知识对应实践技术中那一部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想要把学生教好,自己得真正做过!”叶宏武的理念,恰好也体现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上。
2020年4月,叶宏武接到一个口罩机生产线速度上不去的求援电话,生产厂家建议更换控制系统,但调配零件需要4天,厂门口排着运口罩的车,一天损失几十万元。叶宏武做了个应急结构,用一瓶吊在半空的矿泉水,起到了机器减震的效果,口罩生产速度马上恢复。两块钱解决了200万元的大问题。由此,叶宏武也获得“民革浙江省2017-2021年度先进个人”荣誉。
对于当今的职业院校学生,叶宏武认为,他们面临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和技术发展,并且需要不断适应新兴行业和职业的需求,许多学生还不甘于止步于此,有较强的升学导向,一线工人岗位的吸引力对当今毕业生的吸引力远不如从前。
对于未来的职业教育,叶宏武持积极态度。他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当然,他也认为,“终身学习”也是未来教育的重点,“要帮助学生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和职业需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