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 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 光明网
>> 中国青年报
>> 中国教育报
>> 中国纺织报
>> 人民网
>> 中国教育在线
>> 央广网
>> 学习强国
>> 新浪网
>> 中国新闻网
>> 凤凰网
>> 浙江日报
>> 浙江教育报
>> 浙江工人日报
>> 钱江晚报
>> 都市快报
>> 浙江在线
>> 宁波日报
>> 宁波电视台
>> 宁波晚报
>> 东南商报
>> 现代金报
>> 中国宁波网
>> 甬派
>> 甬上
>> 今日镇海
>> 其他媒体
请输入关键词:
 
首页 > 媒体聚焦 > 甬派
 
甬派——探寻红帮文化,感受时尚魅力
 
发布时间:2024-10-23   点击率: 信息来源:甬派
 

服饰中不仅有道德,也有政治。汉文帝穿粗布衣服,并要求自己宠爱的慎夫人裙摆不能拖地, “以廉治国”。曹操“裁缣帛为白帢,以易旧服”,向白色服饰不吉利的旧俗发起挑战。

“同学们,我们说两袖清风,袖子里怎么会有风呢?”张老师与学生互动,引出古代服饰中的宽袖,“为了便于携带小物件,古人在宽袖中缝上一个口袋,明代名臣于谦为官清正刚直,每次进京述职,都两手空空。有人劝他带点土特产表示一下,他笑着举起袖子说:‘我带着两袖清风!’”

张玉玲说,古人还用衣袖表达情绪,生气时拂袖而去,对事情漠不关心会袖手旁观。

沿用至今、耳熟能详的成语竟来自服饰文化。以文化的角度看服饰,让大学生和小学生都觉得耳目一新。

在胤一红帮看手工制衣

之后,同学们来到宁波红帮裁缝第七代传人戚柏军创办的“胤一红帮”,现场参观手工定制服装的工艺流程。

戚柏军展示手工定制的成衣。

“同学们,大家在浙纺院看到的超大中山装,是我的师傅、红帮裁缝第六代传人江继明老师带着我和其他师生一起做的,有两层楼这么高,这件衣服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戚柏军老师的开场白,立马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同学们对迷你中山装感兴趣。

“我们不仅制作了超大号的中山装,还有超小号的。” 戚柏军向同学们展示了这件迷你中山装,笔挺板正、精致合体,非常漂亮。同学们忍不住赞叹其精湛的工艺。

在红帮裁缝第八代传人罗宁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胤一红帮”制衣间。

一件服装经过量体、打版、裁片、缝制等多道工序,“仅仅裁片这个工序,就要有10年经验的大师傅来执刀裁剪,定制服装的面料昂贵,一刀下去就是几千块钱,大师傅的眼睛就是尺子,非常准确。”罗宁说,“红帮裁缝”传承的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参观制衣车间。

参观制衣车间后,红帮裁缝第八代传人叶雨盛现场演示了区别天然面料与化纤面料的方法。

“用打火机烧一下,会有火星子,一捏成了粉末,这种一般是棉、麻、蚕丝等天然面料;我们再看下这块腈纶面料,点着之后冒黑烟,残留物是黑色颗粒状。有固体残留的,一般是化纤或者混合面料。”叶雨盛老师的“小实验”,调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也增长了大家的生活常识。

“想要做好一件衣服需要每个环节的精益求精,学习、弹钢琴都要如此。”镇海区实验小学409班肖煜祺说。

509班的连曙源来之前做了功课,对红帮裁缝有了初步了解,实地参观后觉得这趟思政课很有意思。“那件超小号的中山装,做起来更难,我们宁波的红帮裁缝太厉害了!”连曙源说。

大学生参加了当天的移动思政课后,也对红帮精神有了更深的感触。“在胤一红帮,近距离体会一件衣服的诞生过程,作为纺院学子切身感受到红帮文化和工匠精神,我们青年学子要传承这种精神。”浙纺服职院24纺设(3+2)2班朱恩祺说。


上一篇:甬派——浙派工匠争霸,包装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在浙纺院举行
下一篇:甬派——农耕文化遇上青春腔调,青年学子助力稻田文化节
  主办单位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浙ICP备12014096号